剧情介绍

  最近,在萨特的遗稿中发现了一部电影剧本手稿,这便是一九五八年由好莱坞的约翰·哈斯顿导演,蒙哥马利·克利夫特领衔主演,萨特编剧的二流电影《弗洛伊德》。值得庆幸的是,这部手稿没有因为电影的不成功而被萨特毁掉。现在人们可以通过这部电影剧本进一步了解萨特对弗洛伊德的具体看法如何,特别是因为这部电影在上映时应萨特的要求没有打出他的编剧的名字,很多人还不知道是出自他老先生的手笔。
  萨特为什么不想让人知道是他写的呢?原来是这样的:一九五八年约翰·哈斯顿来找萨特,请他写一部《弗洛伊德》的电影脚本。萨特答应了,先写了一份长达九十五页打印好的提要出来。哈斯顿看了以后认为满意,请他继续写拍摄脚本。可是这个脚本太长,如果要照这个本子拍戏,恐怕要拍上七个小时的电影,一般没有受过严格的智力训练的观众,可就受不了了。第一稿没有通过,哈斯顿请他删改。可改出来的本子依然冗长。哈斯顿要他再改,萨特坚决不答应。最后,要开拍了,萨特无奈只好又改,只是要求在上映时不要打出他的名字。
  这不禁令人奇怪,为什么哈斯顿一开始要找萨特写弗洛伊德呢?他知道,萨特本人对于弗氏及其学说是出名的冷淡,并且根本不承认弗氏的无意识说,至少他认为这个提法不确。他曾提出过自己的一套所谓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用以补充和改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不错,萨特也曾写过几部剧本,这些剧本也搬上了银幕。但是,他写的剧本,一旦拍成电影就很可能是一大篇哲学演讲式的说教,使一般观众难以接受。然而,哈斯顿却偏要去找他,而他居然答应了。
  尽管萨特不喜欢弗洛伊德,但是,平心而论,这个电影剧本虽然没有吹捧弗氏,倒也不见得有十分的敌意。对两场主要的戏,萨特都花了笔墨和功夫。第一场戏讲的是弗洛伊德在他一生事业的前十年摸索精神分析的目的和治疗方法。这十年,弗氏制定了,或者说发现了自己的明确目标是要尽力摆脱他人的影响。萨特描述了正在探索前进道路的弗洛伊德是如何竭力摆脱西奥多·梅勒特、约瑟夫·布鲁诺和讨厌的威廉·弗里斯这些人对他的包围和粗暴干扰。尤其对弗里斯这个人,萨特把他说成是一个魔鬼,而众所周知,这些人都是弗洛伊德的朋友、同事,特别是弗里斯,更是他的亲密朋友。在第二场里,主要表现了一大群患歇斯底里症的女病人,她们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治疗,有的获得了痊愈。最后,弗洛伊德还是弗洛伊德,一个步入中年,深感孤独的人,一个没有神,没有父亲的存在主义英雄。总的来说,萨特笔下的弗洛伊德,不仅是一个具有同情心和科学头脑的医生,而且是一个因为不肯承认有弑父心理而深感苦恼的人。同时,弗氏对奥地利的反犹思潮也显得忧心忡忡。在另一方面,弗氏被描绘成一个非常严厉的人,萨特说他有时有点象斯大林。在诊所里,他随时准备为采取最残忍的治疗方法进行辩护,而用最后的成功来证明其善意的初衷。他对那些维也纳的中产阶级死硬派进行报复,揭他们的丑,这一点似乎也表明了萨特本人对法国资产阶,级的仇恨心理。
  上述这些,当然在拍电影时都被删掉了,所以这个剧本就更值得一读。目前这个剧本已被译成英文,其中收入了萨特写的第一稿全文和第二稿的部分场景。全剧分三幕,每组镜头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弗洛伊德这位精神分析大师的自我创造,无疑,这也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对精神分析的改造。对于弗氏的精神分析疗法无论是喜欢还是嘲笑,从来还没有人象萨特这样把它写成一部具有丰富内涵的剧本。

评论:

  • 季晴霞 3小时前 :

    但总有人在黑暗中书写歌颂人性,微微闪烁之光,飘飘忽忽在黑夜摇曳,些许时刻给绝望的人一丝安慰。

  • 国巧春 6小时前 :

    当它就在这里,触手可及的时候。”

  • 宇文宏毅 9小时前 :

    it's... not necessary. 🤷‍♂️

  • 修嘉玉 8小时前 :

    值得反复观看。爱自己,接受自己原本的样子。

  • 巫晨璐 6小时前 :

    女性主义就是认识自我,意识觉醒,完成突破的过程。两个人从对话和互动中形成互文,Emma thompson的演技真是出神入化

  • 屠白桃 3小时前 :

    太过治愈了,导致全程情绪的是一直在盎然向上的状态。整个编排看的出编剧下了很大的功夫,12个人的舞台调度,故事转场人物转场都非常流畅,仅仅是通过简单的换装和舞台转动便实现人物和场景的转化,短短100分钟的时间就让我们记住了若干个性格鲜明的角色,最爱老头和喜欢的人爬上照相那段,外在活动加心里描写,让舞台剧有了电影感。

  • 日初 2小时前 :

    可惜了好题材,个人感觉应该对标《年轻气盛》啊,结果立意和故事层次比那部差太远了,本质上还是流水线工业化片子吧,落入了爱与拯救的俗套结尾。感觉生活中不可能有男主这个类型的男性,全程一到关键时刻就直接跳过,本来以为是阉割过了,结果到最后突然来了几分钟大尺度,女主正面全裸的勇气值得赞赏!为表鼓励加一星。好好锻炼,争取60岁还能拥有不用花钱的满意sex!

  • 敏雪 2小时前 :

    两位主演的表演也很精彩。Emma的眼神,肢体动作等等把角色的情绪展现得细腻至极,而leo从一开始的神秘到后面的情绪暴发过渡也很自然。

  • 勾惜珊 9小时前 :

    音乐剧真是美式爱国主义的灵魂,眼泪从开头被煽到片尾。用少量演员来凝聚表现一万多人和三十八架飞机在五天内的故事,场景上的极简反而做到了最佳的想象力。

  • 岳帅梦菲 2小时前 :

    原以为还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没想到戏剧张力十足,立意比同题材高很多,Emma Tompson给我太多惊叹,小鲜肉固然可口,学会自己满足自己才是王道。

  • 怡曦 4小时前 :

    很欧洲的片子,什么题材都要立意深刻,上价值。虽然……但还是被退休年龄段的老太与90后年轻小鲜肉的这对30多岁年龄差的大尺度震惊到了

  • 储凝然 9小时前 :

    没想到有一天,我也会对这种配置的影片内心毫无波澜甚至有点乏了。浪漫会在生活中出现吗

  • 彬骞 5小时前 :

    看的过程热泪盈眶,这就是原汁原味的百老汇歌剧的魅力。舞台表演永远最能接近艺术的本真,它的爆发力和感染力可能是电影都不能具备的。之前的《汉密尔顿》和《万尼亚舅舅》都制作了官摄版,如果没有疫情想必《来自远方》也不会诞生这个版本。至于表演,永远可以不用质疑歌剧演员的演技,他们超一流的群戏、走位、变装,这种舞台感已经说明了一切。棒!

  • 日然 3小时前 :

    you sound like a sex saint. are you real?hahaha

  • 怡曦 7小时前 :

    这种封闭空间全靠对话推进的少数人的舞台剧型电影,英国人玩的最溜。无论套用什么样的大环境和目的,还是需要靠人物关系推动剧情进展的。两代人观念的碰撞与和解,理解与自省才能达到有效交流。Emma Thompson真的是从年轻美到老,尤其第四段,我爱她布满皱纹的容颜和镜前的全裸

  • 卫长文 1小时前 :

    非常动人。作为一个从高中时代就开始对“大龄剩女”主题电影心有戚戚的三十岁女子,能感受到“nancy”对于性、对于自身欲望的谨慎、渴慕、敬畏、紧张,也能感受到她身上好为人师的强势、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执着"、看似维持礼貌体面但其实并不关心他人感受的自我中心。有时候会想,她都五六十了,还没有过高潮,这个人设是不是太夸张,其实并不,每个人都是某种夸张的人。。。其实精神内核非常朴实,朴实得不像是电影节电影,无非不就是“悦纳自我”的人本主义,但这个故事本身非常动人。

  • 悟学林 9小时前 :

    看了一半实在忍不下去了。americanism epitome and condescending PC. 用圣经与黑人交流的桥段令人反胃

  • 告新翰 7小时前 :

    Mrs. Robinson, you're trying to seduce me. Aren't you?

  • 声思语 1小时前 :

    剧情很有耐心很不错,尤其是最后立意放在彼此疗愈上。不过性工作者的合法性还是不能因为本片而被推举上舞台。还是只能处于灰色地带。

  • 卫潼潼 9小时前 :

    对自己坦诚 对自己的身体坦诚 是一件美妙的事!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