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乔纳森·普雷斯、萨曼莎·莫顿、汤姆·费尔顿将主演新片[拯救电影院](Save The Cinema,暂译)。该片由萨拉·舒格曼([青春舞会皇后])执导,Piers Ashworth根据威尔士作家Lorraine King创作的故事撰写了剧本,讲述了利兹·埃文斯的真实故事,她是威尔士卡马森市的一位美发师,同时也是一家青年剧院的管理者。她在1993年开展了一场拯救抒情剧院免于关闭的运动,她与当时的卡马森市市长理查德·古德里奇(影片将这一人物改为了地方议员)一起,争取到了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帮助,获得了[侏罗纪公园]特别首映活动举办权。该片目前正在威尔士拍摄中。

评论:

  • 戈孟君 5小时前 :

    前半段晃得我頭疼。

  • 厉涵瑶 2小时前 :

    最后炸弹终于被引爆,还是一个深水炸弹,一声闷响,扎心程度堪比《幸福的拉扎罗》。

  • 初馨荣 3小时前 :

    二战前夕动荡不安的德国,迷惘的青年,混乱的情感与未来,令人诧异的巧合酿下的悲剧也不足为奇。

  • 依白夏 7小时前 :

    不管怎样,生活是最有趣的工作。

  • 文琛 1小时前 :

    感谢昆仑字幕组,翻译的很好,表述到位,会议室的辩论尤其精彩,恍惚有十二怒汉的意境———却突然发现:这是在讨论数百万人的生命而非一个人,一群演员居然一个不认识,打破了德国只有20名演员的传统—-没一张熟脸,百拍不厌的二战题材,反思到骨髓里的德国人,是否看到了现在世界的乌纳呢———————翻了下演員表,级別最高那位居然是《公猫》的男二!颠覆啊,加一星

  • 愚半香 8小时前 :

    理性与权利无法同时拥有,人类的世界终归会走向毁灭。

  • 徐星汉 5小时前 :

    1.从柏林地铁站开始,把我一下子拉回德国的1931,复古的拍摄技巧,摇晃的镜头,胶片感的色调,语音书般的旁白…立刻让我置身于那个动荡、迷茫、躁动的时代…这是我看过的配乐、摄影、旁白、表演配合得最好的电影,没有之一。如同同时在看小说、话剧、电影和经历生活。 2.关于结局,令我叹为观止的结局,不会游泳的Fabian沉入水底,他的灵魂在火焰中死去…还有每天三点等待他的爱人… 3.活着只是侥幸,死亡才是必然,关于Labude,他的悲剧一开始就注定了,世界容不下一个超脱的圣人…他被拉走,彻底和我们告别的时候,亮起的是烟花。 4.这是最有默契的恋人,也是最动人、克制的爱情故事… 几乎所有台词都有荡魂摄魄的力量… 5.一部纯粹的电影,触碰到了人类的终极问题,生命、爱情、死亡 6.这部电影还有第二个名字

  • 国蕴和 7小时前 :

    四星半。“这个世界正在走向毁灭。”“我离开你是为了和你在一起。”30年代初的柏林混乱而疯狂,如同万花筒一般折射出罪恶、堕落、不安与愤怒。但与此同时,政治激荡,艺术繁荣。与《歌厅》一样通过细节暗示政治风波,最终纳粹崛起如同汹涌浪潮,吞噬故事中的所有角色。“死亡是必然,活着只是侥幸。”明明是从灵魂到身体都极为般配的爱侣,却因现实的层层阻碍分道扬镳,最后决心弥补也来的太迟。科迪莉亚每天3点在咖啡厅等待,可她爱的人却再也不会出现。好喜欢看希林小天使醉生梦死……

  • 展奇邃 5小时前 :

    4/5,在想如果将法比安的故事从魏玛共和国大厦将倾的1931年换到任意一个时代,那这个故事其实依旧成立,故事其实并没有很出彩,影片在开头在摄影和剪辑上花了很多功夫去呈现那种纸迷金醉,这部分随着情节的深入被丢掉了,在风格上其实没有很统一,我觉得片子迷人的地方在于纳粹渐起的处处闲笔,将人物与大时代相连,嗯,让我想起了紫蝴蝶里的李冰冰那条线

  • 军秀逸 7小时前 :

    上世纪三十年代德国魏玛共和国时代之浮世绘,用三个小时呈现了经济萧条之后、二战浩劫之前的柏林市井生活,一个混乱、怪异、颓废的世界,政治动荡、物资匮乏、道德沦丧、肉欲横流、右倾严重、享乐主义盛行,处处透着颓丧感、无序感与撕裂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理想无力实现,爱情无法圆满,死亡无可预料,只因为他们是不合时宜的人。

  • 念烨霖 0小时前 :

    9.它首先拍出了让人心动的一见钟情,这种心动是一种久违的,迷人的,纯粹的,从容的,跳跃的,思辨的,又有爱的紧张。用三个小时时间从容地展示了那段山雨欲来之前人们的生活状况,即有广大的社会环境,又有个人的精神状态,混在一起,展现出理性与疯狂,美好与绝望的混杂。在21世纪20年代拍出了20世纪30年代的氛围与环境,外在和内在都准确,影像上有诸多的实验尝试,现在和过去毫不违和地交织在一起。男主汤姆.希林真是太有魅力了,发现他的几部片子都给了五星,他有一种从容的文艺气息。整个片子都相当出色,无以伦比,最后美好前突然的悲剧消失让人无比心痛,又觉得他在乱世前离开或许又是一种幸运。

  • 敛骊雪 8小时前 :

    这是我除了上课以外相当有意义的六小时……

  • 彩雨 2小时前 :

    除了颜值实在是在炫技的坑里找不到太多有意思的内容。

  • 卫昱臻 4小时前 :

    4/5 | 对一个正常社会而言,平庸之恶的出现当然百害而无一利。但对归附于不道德体制的个体而言,ta总能凭借体制赋予自身的他者化冷漠,形成某种程度的自圆其说,而解除个人在道德层面的反思。万湖会议某种意义上就是平庸之恶的集中反映和体现。

  • 岳帅伟泽 3小时前 :

    坚持过前半小时的旁白叙事,故事本身极具思想与反思,导演镜头美学不错,暧昧性欠缺,主要归功于剧本或者说原著对后战争时期德国虚无主义,享乐主义的真实写照。人们的追求从精神层面转变为本能层面_饮食男女,大多数人都疯狂的躁动着,躁动的根本就是对未来的不确定,对未来看不到希望,只能把眼前的过下去,日子过一天少一天。

  • 旗卿月 5小时前 :

    可哪怕这样,依然坚持这该死的自尊,伤痕累累。

  • 佘蓉城 9小时前 :

    战前的柏林,一切都在逐渐崩溃,“体面、人道和正常的人”不再可以被向往。法比安没学会游泳,因此他不懂如何在时代中逃生。他自身难保,奈何却背着沉重的正直之天赋。也许,无论是像挚友那样自杀,还是像他那样悲剧英雄主义色彩的溺水身亡,突如其来的死亡,生命于青年时期戛然而止,对理想主义者来说都是善终。看到法比安的笔记被烧毁,感觉非常悲伤,随后是更多的笔记和书被销毁。青年法比安们,他们的爱、友情、理想、迷惘、痛苦,都被历史的洪流吞没,成为无人知晓的存在。

  • 应恺歌 7小时前 :

    在影片开始时的海德堡广场站附近住过一年,那个地铁站很美,我见过几百次它夜里空无一人的时候,也见证了随着周边难民营建造而增多的站内“居民”。可能因为这样的引入,近一百年前的事,看上去和现在没什么分别。非常惊喜的故事和视听,谈历史已经比较克制了,但还是显得太正了,过分务实而不够真诚,符号之网太密太厚,总之没有感觉到哪个时刻可以视之为人类的、永恒的经验。所以不够好。

  • 仵和宜 1小时前 :

    我的欣赏水平不足以看懂,我只想说:拍得什么东西,太琐碎

  • 律初兰 2小时前 :

    多少有些觉得这样克拉考尔气质的电影不应该有接近180min的时长,这让开头那种独特的纪录感有些涣散,但转念又想,能够做到完整叙述男主的主线和男二女一甚至开男妓店的女二这几个角色都表达的如此生动,还要把那个山雨欲来的魏玛柏林表现的鲜活,也只有这样的一个篇幅才能承载了,人们普遍的灰暗和挣扎,在各种荒唐的境地里自我麻醉。在我心目中这部和《彼得罗夫的流感》都是去年年度级的作品,而那部入选了奥斯卡的《贝尔法斯特》和这两部杰作相比,简直幼稚可笑。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