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从小因父亲重男轻女,贞仁(申惠善 饰演)在中学时就逃家自力更生,与家人断了联系。贞仁后来凭一己之力成为顶级辩护律师,在一次偶然中,她得知罹患老年痴呆症的母亲花子(裴宗玉 饰演)涉嫌杀害父亲,同时还对不少无辜民众下毒手。 怀疑事有蹊翘的贞仁决定亲自出马,在层层阻挠下,她该如何为母亲翻供,揭开这个桩谋杀案背后不可告人的真相?

评论:

  • 绳清舒 6小时前 :

    #R# 4.0分。比《思悼》把极具历史张力的故事私人化后显得不称的电影好不少,偏远小岛上的流放故事尺寸颇为宜人。丁若铨有“见众生”的德性,抗拒罗马教廷通过北京教会传下的禁止祭祀先人的指令,因为这将笃信教众的性命变成对抗的筹码(或许政治化的儒教与天主教是一样的);这种德性多少在张昌大身上得到继承,触发他最终归隐的导火索。在影响时,较宽的画幅充当了某种卷轴(或许在中近景中他也充当疲惫的眼睑),而前半段的山水景色和海滩俯拍处理更具有山水画/工笔画的质感;特别要说起两次类似的处理,第一次是丁若铨望月,镜头推远上抬左晃后下沉完成了丁若铨从室内到观月处的变幻,第二次则是丁若铨与张昌大的知识交换,镜头右移上抬瞄准海鸟后风云变幻再下沉,前后在讨论同一话题,个人感觉自然第一次更好。另我不喜欢几抹做作的彩色,尤其青鸟。

  • 芙芙 1小时前 :

    有点在看万历十五年的感觉,关于程朱心学和儒家官场的表述浅了一些,几百年的文人官僚主义不是说这种简单的二元对立可以概括的。也不是说万恶的封建主义就可以推脱的。一个看上去如此剥削的制度能顺利的运行这么久不是说完全一无是处的。电影里关于这方面的讨论浅了些,但对于同属儒家文化圈的我们,有确实就是进步。导演最后还是采取了消极避世的态度啊。

  • 裘昊嘉 5小时前 :

    漂亮的电影。这真的不是迪士尼的导演来拍的吗?

  • 骞栋 6小时前 :

    这才是我心目中古装电影的该有的样子,别动不动就为帝王歌功颂德,我们应该更多地做反思,对封建制度和传统文化的反省。五千年的文明不是只有伟大,压榨和血泪同样不缺。

  • 柔茹 7小时前 :

    近读《曾公嘉言钞》,“国藩入世已深,厌阅一种宽厚论说、模棱气象,养成不黑不白,不痛不痒之世界,误人家国已非一日,偶有所触,则轮囷肝胆又与掀振一番”。

  • 杞振 2小时前 :

    给演员演技的。韩国电影拍的属实好,用故事托举,思考在后。黑白有味道

  • 詹玲玲 0小时前 :

    好遗憾啊,明明是很有潜力的题材,故事中有太多东西让我心软,前半部分看起来很“高级”,却被庸俗的音乐、闪回和蓝色露出了马脚,越到后面越仓促,可以说是持续让人失望。

  • 薇帆 9小时前 :

    韩国真是狂热的基督教国家啊,开头部分引起不适,后半段还算理智点。

  • 茹静 9小时前 :

    评分虚高。从视听语言来说还可以,很标准的剧本,但我觉得精神内核没找准,没突出刻画,没去深刻表达,这让人物传记型作品失去了灵魂(天主教思想如何影响主人公,如何突破理学思想束缚这些都没更深入去探讨,如果在这方面加强一些也许就能拍出精气神了)。这片子看上去更像是隐遁江湖的理学大师(与其历史人物所信奉的世界观是相悖的),而理学大师是看不到平民的,所以无给我的观感是主人公的形象混乱且矛盾。

  • 萱雅 9小时前 :

    食可裹腹,无需丰盛。有清静的精神家园,再无案牍劳形。从形而上学转入格物致知,研究具体之物,笔耕不辍。毗邻自然,朝而往,暮而归。入夜呼呼沉睡,黎明伸腰喃语。人不知而不愠,有一二挚友,互切互磋。子女不近不远,自有生机

  • 翁从雪 4小时前 :

    儒道之辨,东西之分,秉承传统与开眼看世界,庙堂之高的坚守与江湖之远的随遇而安,尽管有些情节还是过于戏剧化而缺少了克制的力量,但能把这些厚重的主题拍得如此隽永而毫不生硬,让人不得不叫一声好。“如鹤一般活着固然好,但像就算沽满了泥水和污水也来者不拒的兹山一样,做一个黑色的无名之人,也应该是有意义的吧。”

  • 资初夏 1小时前 :

    信什么道、读什么书、走什么路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在世事混沌中把住本性,并且永远不要让自己的无知变成偏执。

  • 系吉月 8小时前 :

    韩国是有这样的人物,然后可以强。日本明治维新时亦有这样的大人。吾国是有曾、李,谭、梁,孙文乃至于毛泽东。想到张香帅建汉阳兵工厂,而“汉阳造”为武昌首义打响了第一枪,正是影片里在海水中可重现墨迹的乌贼墨水,是海胆里飞出的青鸟,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莘问筠 9小时前 :

    《思悼》是戏剧般的紧凑,《兹山鱼普》是时间的长卷。惜别时,泪眼遥望,青鸟青山。林权泽在拍完《西便制》后说,这种对于传统的思考是“对年轻导演的影响”,心中感慨万千。林权泽大多时候看到儒家好的一面,《祝祭》中有言,“儒家将祖先奉为神明”,传统的仁义忠孝蕴含在电影中。李濬益两部历史电影则对儒家的畸变进行反思,同样都是“无父无君”之人,问求出路何方,苍天何解,世道何为。李的电影中最感动的,是仍有:希望。想到“光头运动”中林权泽说,在韩国,比剃光头更严重的,只有自焚了。《兹山》中那个阉割自己的农民,也是如此吧。儒家文化中的“谏”,下对上的诉求,是自残式的、牺牲式的——这也对应了影片中的基督徒,成为了一种现世的“殉教”。父——君——神,东方的三位一体。

  • 腾文 1小时前 :

    男二号卞约汉真特么帅,留胡子的造型真像张国荣啊。长这么帅其实真不适合穷苦海岛上的角色。

  • 梅昕 5小时前 :

    存在即意义,人在水中心方寂啊…

  • 荀从安 5小时前 :

    年度十佳~

  • 蓟仙仪 3小时前 :

    这个电影的好不仅是技术性的,剧本在文学与商业间的平衡与圆熟,摄影的画意乃至衣冠士林生态的完整,更是东方精神性的,古代儒家士大夫的流迁生涯首次成为故事核心完整表现,有人类比苏东坡不过是挑个名人,儒耶之争更可追摹的其实是明代徐光启,儒学、实学与神学的交锋至今回响,21世纪梵蒂冈封圣仍映照在上海徐家汇天主堂前。另看到嘉庆字样才反应过来此时已是清代,大明衣冠再不复矣。

  • 源海菡 3小时前 :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与儒家知识分子的风骨

  • 烟雅畅 3小时前 :

    没想到韩国电影还能拍出流放文官的生活,意趣和性情十足,追思先贤,启迪心性,所谓“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些意境和情绪都在这部电影里了,如果作为一个读书人研习、背诵先人的知识智慧,只为去考试和获取功名,成为颟顸的肉食者,抵达食物链的上一层,那是不是愧对这些学问的创立者,违背了这些知识和智慧问世的初衷?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