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美国动作片,一个活在哥哥被父亲打死的童年阴影中的哑巴青年,在得知父亲出狱后,踏上了弑父之路,最后父子相残同归于尽,结尾略显悲壮,朋克风下的视死如归,恶父在快被男主掐死的时候说了句“”我爱你“”,男主心软了一下,骨子里还是缺爱啊。

评论:

  • 采媛 7小时前 :

    进阶版《感官游戏》(或可称《感官行为艺术》)。但很不讨喜的是,柯南伯格式的高密度不是那种有景深的递进,只是将一堆元素作致密堆积——你总能碰撞出点什么,但这很不聪明。(我相信这总能引导出数十篇医学伦理学和身体哲学or现象学论文吧,但是 唔…只能说它是个富矿。)导演像是那个随便长点什么的器官艺术家,we批评者需要对此解剖出一些个作品(小K那话根本是斯坦纳的翻版“要是能做好的文学家 谁会想做批评家!” 烦死啦咱们二手加工商)。《云游》里将身体/验尸美学和旅行文学并置,营造出内外探索的平衡。本质都是认知的增加:前者强调阅历的积累,这里突出感受阈的扩大。感受方式的迭代必将引发新型人际关系。但在多大程度上,以old sex或进食习性为代表的传统应当被留存?其意义又在何处?

  • 母晓山 0小时前 :

    有人将无痛感视作异样,将未知的器官视作肿瘤,将无法感染的肉体视作退行;有人接受并利用这样的身体,将食用塑料视作进化,将它视为人类未来的命运。我们能接受人类的身体进化到什么地步?你——能有多激进?

  • 祁彦龙 6小时前 :

    看到三分之二,忽然理解到一条暗线,片子里很多人说话说不自然不清楚(或者干脆喉咙有问题),是在暗指传统交流不畅。性除了政治,还是一种交流方式,当传统性爱不再奏效,喷别人一脸术语可能也是一种文爱——甚至文爱了半天,才想起来是可以接吻的。说来说去还是马克思所强调的恢复身体的感觉(为什么不让身体引导你呢?)

  • 许千柳 0小时前 :

    建议和钛一起食用更佳。卖个创意,支撑不起来一个半小时。

  • 郗巧春 6小时前 :

    #Cannes2022 我尊重每个人的醒脾,但柯南伯格我不理解你

  • 竭若灵 1小时前 :

    kinky……你这让我说什么好,还是袁老说的:吃得太饱。1080P 22/06/21

  • 虎天骄 4小时前 :

    有一星是给那个缝闭眼口、浑身是耳的表观效颦者,跳了一段听话跟走的提线木偶舞。

  • 池筠心 5小时前 :

    这几天心里有事,好烦,只想看个轻松的,这个太厚重了,进入也有点慢 36分钟弃

  • 管妙晴 2小时前 :

    绝不是一无是处,但看完头好痛。不同角色和不同场景之间的割裂感让整个设定都变得更加生涩,没看懂且就打算这么算了。

  • 蕾璐 4小时前 :

    完全解构的世界观,完全不同的体系,完全不同的标准,这样的剧情,需要我们大脑去解码。当痛变成了享受,当器官成了艺术品,当切割身体成了性爱,一切有了不同的意义。维果莫腾森的演技牛逼。

  • 道芷雪 0小时前 :

    混乱的三角视角

  • 申屠阳荣 9小时前 :

    果然是个,,,,,片子

  • 望晓兰 4小时前 :

    哇看的我真是不明所以全程满脸肌肉抽搐,可能我还是很难欣赏身体恐怖类型的恐怖片。

  • 珠涵 7小时前 :

    很少看到一个电影中,人体器官像玩具一样摆来摆去,而这一切就发生在人类失去痛觉同时也失去意义与希望的未来。人类的进化似乎走向了一个迷惘的交叉点,有人抗拒变化,而更多的是拥抱与接受。有意思的是不知是器官的狂野生长推进了人类的演化,还是人类希望进化的信念促进了器官的生长。片子的设定怪异而新颖,特别是夜幕下报废的轮船象征着曾经的文明不复存在甚至出现了倒退,不过这一次拯救我们的不是英雄,而是我们从未意识到却始终联系最亲密的身体。美术和音乐非常NB,i don't like "Titane",but i love this one.

  • 殷绮露 9小时前 :

    这片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艺术,注定只有少数人能欣赏的来

  • 焦新立 8小时前 :

    “手术即性”的概念确实够cult,也够吸引眼球,但是电影本身剧情乏善可陈。在喋喋不休的对话和概念解释之外,唯一亮点在于蕾雅·赛饰演的女助理与维果·莫腾森饰演的行为艺术家之间的手术过程展示。

  • 蚁青香 8小时前 :

    很多描写都比较暧昧,以我的脑子运转来说有些费劲。很色情的痛感,结尾也直白了倒是

  • 颜运 4小时前 :

    4.5 Surgery is the new sex. 《Crash》。(我有同款nikon超八16mm胶片摄像机)

  • 鑫呈 6小时前 :

    明显银子花的颇少,没弄出来啥科幻感,全靠灯光布景做成屏幕黑,还有蹩脚的喂饭高科技摇椅和解剖机,,,,

  • 紫花 6小时前 :

    以往能用来“作为方法”的其实无一例外都是“他者”,是借异质存在来反思自我,而“把自己作为方法”则意味着自己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自我中包含了他者,并对这样一个多元自我拉开距离观察,这本身就需要一种极强的反思能力。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